
2019年5月,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改委重磅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污水处理设施正式从“规模增长”转向“提质增效时代”。
一直以来,我国污水收集不到位的问题都亟待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厂“晒太阳”的新闻始终见诸媒体。
一方面是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另一方面,根据生态环境部每季度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重点排污单位名单和处理处罚整改情况显示,污水处理厂致污严重,成为污染重灾区。吃不饱VS吃不消,污水管网建设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出台将污水处理建设转向了厂网并重,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长效机制等内容,力争3年取得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要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为建设美好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不同的受纳水体及不同的水环境容量,《方案》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污水收集率和BOD浓度等,没有“一刀切”地提出一个标准,兼顾了必要性和可行性,获得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之后,为落实方案,国家也出台政策给予后续补充及资金支持:
2019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要统筹谋划,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低于100mg/L的,要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制定“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方案并梳理建设和改造项目。
2019年7月,财政部印发的《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四类项目。